建筑工人在施工的时候,用钢管搭建支撑的架子,利用这种架子使施工更加方便快捷,也保障了工人的安全。在任何情况下,人们的生命安全时刻放在第一位。安全第一始终是劳动者遵循的规章制度。
用钢管搭建的脚手架,占地面积小,结构稳固,能够承受足够的重量。钢管的价格不高,而且他还便于运输,能够拆开使用。用多少打多少,不用的时候,可以拆下来用到别的地方。
建筑行业的经久不衰,脚手架的使用量快速增加,使得钢管厂家加快生产钢管,钢管的质量也随着消费者的需要进一步提升。使得钢管厂生产量增加,设计精英发挥自己的特长,设计出更为坚固耐用的产品,工人加班加点,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供消费者购买。
售出的产品越多,工厂的效益越好,工人的工资也会越高,生产积极性提高,推进钢管厂的效益也是一天天提高。
加快重庆无缝钢管厂重组,有助于提高无缝钢管产业集中度,增强企业竞争力。但人们欢呼雀跃之余,要明白企业重组不是重庆无缝钢管产业的万灵药,产业发展还有很多难题亟待解决。
我们想获得更丰富的物质,想在蓝天、白云下嬉戏,更需要分分钟都呼吸干净清新的空气。然而,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黑色产业链似乎难以撕掉“高污染、高能耗、高成本、低效益”(三高一低)的标签,在环保压力逐日增加时深陷“蓝色困境”。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是中国重庆无缝钢管产业现状的生态写照。无缝钢管价格低迷,炼钢成本难以控制,无缝钢管厂生存压力加大,无缝钢管厂有抱团取暖需求。国家号召整顿产业,提出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这个背景下,“中国第一钢铁巨头”称号不断在宝钢、山东钢铁、河北钢铁之间更替,中国无缝钢管重组渐入高潮。
随着中国经济迈入“新常态”,2015年将是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我们亟须跳出“企业效益低-资金不足-维持落后生产方式-三高一低”的死循环,更新发展观念,变环保压力为发展动力,加快转型升级,不仅还清对环境欠下的“旧账”,同时实现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
政府对我国重庆无缝钢管厂重组寄望甚重,今年3月份,政府出台《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无缝钢管厂重组作为重中之重,希望藉此实现无缝钢管产业由大变强。近期又不惜力气,加速推进《钢铁兼并重组条例》,可见政府对此事之关切。
可以预见的是,一些本身经营不善、环保不达标的无缝钢管厂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只有竞争力强且环保达标的无缝钢管厂才能留下来。在此过程中,企业要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加快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的升级和推广应用。
我国无缝钢管厂重组可谓喜事连连,新唐钢一跃为中国无缝钢管产量最大的上市公司,并更名河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一个月内,重庆无缝钢管、山东钢铁两家产能过3000万吨的无缝钢管巨无霸横空出世,与宝武鞍共比肩,国内无缝钢管厂竞争格局骤变。
当然,鉴于目前国内无缝钢管产能严重过剩,且约有1亿吨属于应当淘汰的落后产能,那些根本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小无缝钢管厂,应该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划,主动退出市场。
在严峻的市场困境中,大型无缝钢管厂尚可依赖自身实力和外界支持,“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广大中小型无缝钢管厂则真正到了面临生死抉择的关头。事实上,去年第三季度以后,大量中小无缝钢管厂被迫停产歇业。虽然此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拉动内需政策使钢铁行业赢得了喘息之机,但钢铁业还远未走出严冬。
此外,中小无缝钢管厂还可以利用自身市场反应灵敏、“船小好调头”的优势,为大型无缝钢管厂或相关行业提供配套服务,形成大中小无缝钢管厂相配套的产业链集群化发展格局。
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中小无缝钢管厂还应努力延伸产业链;产业链越长,抗风险能力也就越强。米塔尔等钢铁巨头都有很完整的产业链,米塔尔在选择收购对象时,也往往选择拥有自己的焦炭或者是低成本的矿产资源这样的无缝钢管厂。中小无缝钢管厂可以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借鉴米塔尔模式,加快向无缝钢管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加强对以铁矿石为主导的原材料供给这一薄弱环节的控制力,从根本上降低运营成本。
中国无缝钢管产业网经济分析师韩静认为,在目前的形势下,中小无缝钢管厂可以通过生产特色产品、寻求互补性重组、延伸产业链等方式,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
寻求与大型无缝钢管厂进行互补性重组也是中小钢企可供选择的发展方向。与大型无缝钢管厂进行重组,对大钢企而言,可以将已形成规模效应的低附加值产品的产能划拨出去,集中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对中小无缝钢管厂而言,可以补充大无缝钢管厂产品转型后在低附加值产品方面留下的空缺,并继承大无缝钢管厂在低附加值产品上的规模效应,这样就达到了“双赢”的目的。而且,通过与大型无缝钢管厂的重组,中小无缝钢管厂还可以适度扩大自身的销售网络,进入大型无缝钢管厂已有的市场领域。